南麂列島·三盤尾

發布日期:2016/1/1 16:42:19 來源: 發布者: 瀏覽次數:

三盤尾景區概況

三盤尾景區主要介紹:

三盤尾概況 → 猴子拜觀音 → 海上珍珠 → 熊貓聽潮 → 老人礁 → 天然壁畫 → 竹嶼島→ 戰壕 → 領?;c碑 → 天然草坪 → 獅伏象 → 百景亭 → 潮音洞 → 飛來石 → 天然涼亭 → 石筍峰 → 風動巖 → 地下迷宮


       三盤尾景區位于南麂島的東邊,南麂山向東南方向延伸,形成三座小島,分別是頭嶼、二嶼、三嶼,按山遠近高低層次分為頭盤、二盤、三盤,當地百姓形容它們就像三個盤碟一樣,若即若離地浮現在海面上,故名“三盤尾”。三盤尾景觀比較集中,享有“萬景園”之美譽?!罢l知盤中景,景景皆新奇”,尤其是第三盤尾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三盤尾是南麂觀賞海景、觀看日出的最佳地點。這里春夏秋冬、睛雨晨昏,景觀各不相同,被稱為浙江東南海濱第一勝景。


猴子拜觀音

       三盤尾南部東側海濱,從北向南看,在大大小小規則的巖群中,有座高達20米的巖石,仿佛身披風帔、低垂兩袖、眉目宛然的觀世音菩薩,正專注地向東海海面凝視,好像正在觀察出海的漁民是否都安全。觀音巖腳下全是刀劍般的巖石,潮來時淹滿海水,像是泥犁地獄!相對方向,在矗立著的巖峰上疊著一塊形似猴子正在拱手下拜的石頭,仿佛是在聽觀音講經說法,又好像是在窺伺什么?!昂镒影萦^音”是南麂島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景點,2007年7月1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其中一枚就是這道景觀。


海上珍珠

       “海上珍珠”,是三盤尾景區的第一個觀景臺下面的海灣里有一大片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巖石,有白色、淡紅色的,也有圓形,有橢圓形的。這些巖石是千百年來歷經風吹雨打、相互撞擊以及海浪沖蝕而形成的。平陽籍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當年在此游覽時,曾稱之為“海上珍珠”,這些珍珠可真夠大的吧?


熊貓聽潮

       “熊貓聽潮”,位于三盤尾景區一塊十分像形的巖石,像不像一只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國寶熊貓!它傾斜著頭,豎起左耳,聚精會神地聽著驚濤駭浪聲,稱它為“熊貓聽潮”。


老人礁

       老人礁位于三盤尾東邊靠海的懸崖邊,有一根海蝕石柱,高20米左右,很像一位老人,人稱“老人礁”,這礁石也就是猴子拜觀音中的觀音菩薩,在這里變成了一位老態龍鐘的老叟了,就和傳說中的南極仙翁差不多,故人們又稱為“壽星巖”。這位老壽星正虔誠地向東海龍王祈求,保佑南麂漁民出海捕魚能平安無事,滿載而歸。這種把少與老、女與男、美與丑等若干個相反的形象結合在一塊礁石上的場景,在我國各風景點中并不多見。


戰壕

       三盤尾的草坪和路邊還有南麂解放前夕國民黨軍留下的戰壕。1949年大陸解放后,國民黨殘余勢力盤踞沿海島嶼,構筑起牢固的防御工事,負隅頑抗。他們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先進的戰船,難以實現渡海作戰,妄圖以沿海島嶼為跳板,以期實現他們反攻大陸的企圖。但經過解放軍三軍將士的浴血奮戰,蔣軍最終全線敗走臺灣。解放后,南麂是重要的海防前線,這些戰壕也一度為駐守南麂的解放軍官兵所用,現已遺棄閑置。

       2013年初,南麂保護區管理局對部分戰壕進行了修復。


天然壁畫

       說起南麂的絕景,“天然壁畫”應當是首絕。這面寬約40米、高約30米的天然石壁,由于受海風、海水的侵蝕,有風化的裂隙,條紋細致,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就像一面天然的浮雕,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發現,浮雕上有如神童朝天、千年古樹、黃龍搶珠、鯉魚跳龍門、水漫金山等圖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此處景觀被相關專家譽為“國寶”和“東海奇觀”,是南麂風景的一絕。左邊的石壁像一幅淡黃和墨綠的山水畫,構圖、線條、層次都非常自然,畫面上有奇樹異草、參天古木、亭臺樓閣和五彩云團,它與右邊的浮雕相映成趣。景觀專家把這幅壁畫跟桂林漓江上的“九馬畫山”和廣西西江上的“赤砂巖畫”相媲美,堪稱我國沿海天然壁畫一絕。


天然草坪

       天然草坪是三盤尾景區的第二絕妙景點。這片草坪大約100余畝,以結縷草為主,滿目綠色,齊刷刷的約五六厘米長,仿佛經人工修剪過的一樣,你可不要以為這里是人工栽種的,它是天然長成的。每天接待這么多游客,人踩上去,既不會留下一個腳印,更不會踩出一條小路,可見這些野草何等繁密、何等堅韌,它們可是見過大風大浪的!每當春天來臨,草坪上便開滿朵朵小黃花;夏秋時節,綠草成茵,柔軟如毯。一年四季由嫩綠—深綠—黃綠交替變化,無論風吹雨打,烈日曝曬,都無損于她的綠色本質。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永遠像少女般嫵媚多姿。你可以和她合影,帶走她靚麗的身影,也可以躺在上面,感受大自然的心跳,消除旅途疲勞,或者在上面追打嬉戲,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

       這里的美景也吸引了不少的小動物,你看,草坪上的這些巖石,有的像海龜,有的像海獅,有的像穿山甲,有的像鸚鵡螺,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為這絕美的草坪增添了不少生氣和活力。


獅伏象

       這邊有一頭大象伏在草地上,伸出長筒鼻,卻沒有耳朵和象牙,它的背上卻背著一頭雄獅,這兩個動物在這里相依相偎,此景就是“獅象合臥石”。關于這個景點,南麂還有個美妙的傳說呢!獅子是百獸之王,只要它發一聲吼,凡是四腳的莫不屈服。而大象呢,在百獸當中它的個子最大,力氣也最大,既勤奮,又善良,不像獅子那樣茹毛飲血,以“治下”為口糧,所以深受弱獸們的愛戴,私下稱它為“象王”,人類對它也有好感,用它來服役,而且它的那對牙齒非常珍貴,這引起了獅子的忌妒。

       獅子決心要收拾這個強大的“政敵”,但是卻懼于大象那對長長的象牙。有一次,它們兩個相遇了,獅子說:“尊駕這對牙齒美透了,不過時下裝飾品講究輕巧,你帶著它太累,不如換成一對金耳環,也省得別人說您武裝到牙齒!”“那就勞駕你幫我解除武裝吧!”獅子費了好大的勁才卸下那對象牙?!澳阏f,那耳環……”,“我這就給你耳環”,獅子吼著,躍上了大象背上,動作麻利地咬掉了它的雙耳,大象痛得伏在地上,伸出老長的鼻子,但不能再和獅子抗衡了。


百景亭

       百景亭位于三盤尾景區的制高點。顧名思義,在這里可以居高臨下,一覽山海全景,往四周環顧,可遠眺周圍島嶼上的穿山洞、海上盆景、下海龜、打鐵礁、仙人指路、羅漢石、群居動物、竹嶼漁村、大山等景觀。由于此亭建在草坪邊上,故又叫“萬綠亭”,它把這里裝扮得像一座園林一樣,和周圍的一切相得益彰,顯得那么和諧,那么恬淡。在這遠離塵囂的海邊,就像世外桃源一般,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蔚藍大海上的點點帆影,聽著海水的潮起潮落,真所謂: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請各位稍作休息,我慢慢向你介紹四周的景點:


       朝西南方向看,那座島嶼叫柴嶼島,該島野樹雜草叢生,野生動物眾多,是列島上野生動物的樂園。

       柴嶼右邊那個是蛇島,蛇類繁多,是蛇的王國。其南端主峰高而尖,像一把刺破青天的利劍,故名尖嶼,尖嶼上最奇特的景觀是穿山洞,該洞洞徑12.6米,恰似一扇天窗,每當夕陽西下,陽光就像一縷紅綾向洞中直射,傳說如果得到這個洞中光線的照射,一定會交“鴻運”的。


       往遠處看,最遠處的那個島嶼叫下馬鞍島,島的周圍亂石重疊,大小洞穴隨處可見,著名的“龍門”景觀就位于此島的東側;島上則藤蔓交錯,茅草叢生,為鳥類的棲息及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島上海鷗成群,故名“鳥島”。如果乘船繞島觀景,可以看到萬鳥騰空飛翔、遮天蔽日的獨特景觀。


       北偏東的那座島嶼叫小擂山,島上灌木叢生,是紅嘴鳥棲息繁衍的天堂。島中間有條大裂縫,高40余米,寬6米,把全島一分為二,從山頂上一直延伸到海底,形成“海上一線天”的奇觀;跨過金門橋就是后麂山,過去曾有人在這個島上養羊,后來人走羊留,時間長了就繁殖成群,所以當地人又稱此島為“羊島”,羊島西南有座小島,遠看像是一艘正在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艦,近看外形又酷似稻挑,當地漁民又稱它為“稻挑山”,俗名“串擔山”。島的南端立有“領?;c碑”一座。


潮音洞

       各位朋友一定聽說過普陀山的潮音洞吧?這里也有一個海邊礁石奇洞,它叫潮音洞,又名海蝕洞,洞口朝東,洞高約8.5米,寬約4.2米,洞中霧氣迷漫,浪花翻滾,濤聲轟鳴,顯得深不可測。


飛來石

       去過黃山的朋友一定知道,黃山有塊奇石叫飛來石。在我們南麂,也有一塊飛來石。你看我們眼前的這塊石,有什么奇特之處?站在它的西側,我們可以看見它的底部有一條形象逼真的金魚,而東面卻又像一只鴿子,好像剛飛來停在這塊巨巖上,有點搖搖欲墜,卻又巋然不動??吹饺绱司坝^,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然涼亭

       天然涼亭和地下迷宮位于三盤尾景區,天然涼亭由三塊長石相撐而成,形成金字塔狀,亭底是一片平整而略有些傾斜的石壁,可同時供二三十人乘涼休息。坐在亭中,可以享受東南西北吹來的海風,尤其是在盛夏,南風輕輕吹拂,躺在亭中,暑氣盡消,令人精神百倍,真乃人間仙境也。放眼環顧,擺動石、東海一柱等景點近在咫尺。


石筍峰

       石筍峰在三盤東首有三條破土而出的石筍,直插云天,高達三四十米,像是三位從天而降的天神,守衛著南麂的東大門,往下看,有形象逼真的鴿子巖、鸚鵡石、巨人頭像、腰鼓石等景觀。

鴿子巖

巨人頭像


風動巖

       三盤尾景區三大絕景,除了天然壁畫和草坪之外,另外一絕就是風動巖。風動巖高約6米,寬約1.8米,重達50多噸,形如銅鼓,但這么大的一塊石頭卻是分為兩半的,如果遇到五級以上大風,一半“靜如處子”,紋絲不動;另外一半,便會全身搖動起來,擺動幅度可達30厘米,發出“哐當、哐當”的撞擊之聲,宛如海底傳來的進軍號角。人立石旁,有驚無險,妙趣橫生。風力不足,巨石不能“自動”,不過無妨,只要找準方向,也能以一己之力輕輕將其搖動,此時放手,巨石在慣性力推動下,晃動不止。游客憑借大自然之神力,個個成了大力士。面對大自然的這一絕景,不禁讓人聯想起佛教中關于“風動也,情動也,見仁者自已心動也?”的“因緣和合”典故,自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因和緣和合而成的,自然景觀也充滿了生活哲理!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沿海行”欄目組曾專程來南麂拍攝這塊石頭。


地下迷宮

       看到的象一條地下通道,似洞非洞,似路非路,縱橫交錯,大小各異,稱為“地下迷宮”,假如你有勇氣,不妨去探險一下,絕對能讓人產生一種神幻莫測的感覺。穿過地下迷宮,從靠近海邊的洞口出去,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眼前白浪滔天,驚濤拍岸,浪擊礁石,濤聲如雷。在那浪花濺落之處,有一塊重約二十噸的海蝕石,在大浪的沖擊下,能自動左右晃動十幾厘米,稱為晃動巖,人站在上面,用足力能南北來回擺動,如同耍雜技一樣,十分有趣。







青青久久av北条麻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