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洞景區

發布日期:2016/1/15 16:55:35 來源: 發布者: 瀏覽次數:


東西洞景區是南雁蕩山開發最早、景點最為集中的景區,區內山明水秀,更兼文化氣息濃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在半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始建于唐朝的佛教觀音洞、宋朝的儒家會文書院和道教仙姑洞,三教薈萃,國內罕見。此外如雄偉壯觀的云關峰、移步換形的玉屏峰、三峰并峙的化龍崖、映日成虹的梅雨瀑等,都是美侖美換的奇觀。



基礎信息

地址:平陽縣南雁鎮(導航:南雁東西洞景區)

門票:40元/人

竹排:5元/趟

纜車:25元/趟,40元/往返


景點概況

石天窗——五色石子灘——碧溪古渡——愛山亭——東南屏障——金蟾望花——觀山亭——云關(包括上山龜、烏龜追墨魚)————石斧巖——珍珠泉——桂花林——怡心院、朝天鯉——杜鵑林——梅雨瀑——碧湖篁島——老君煉丹?觀音坐蓮——釣磯——三臺道院——東洞——棣萼世輝樓——化龍崖——聽詩叟——會文書院——觀音洞——一線天——躍鯉灘



石天窗

景區入口溪邊山坡上矗立著一塊大巖石,中間有一個通透方洞,仿佛半空中開了一扇窗戶,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石天窗。整塊巖石又像大象的鼻子伸到溪里去吸水,又名象鼻巖。




碧溪古渡

乘坐竹排的方式進入景區,感受一番山的況味之前,先領略一段水的風情。水因山而嬌柔,山因水而嫵媚,流水潺潺,竹排悠悠,聽一曲《南雁竹排歌》,人在畫中游!




東南屏障

又名玉屏峰,它是火山流紋巖經長期風化剝蝕、崩塌而形成的奇特景觀。由三塊巨巖構成,呈“品”字形。此景移步換形:遠看如石門、仰看如蝙蝠倒掛、貓頭鷹、回望如玉石屏風、俯視如頭戴方帽的知客僧。




觀山亭

此處為觀山景的絕佳之處:對面有鑲嵌在懸崖峭壁中間的觀音洞和古樸幽雅的會文書院;右邊有云關,云關外側的石壁上,一位有著仙風道骨的“迎客道長”正拱手作揖。




云觀

由一片懸巖與山體峭壁夾峙而成,上方橫架一條天然大石梁,猶如一道險關,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每當山雨欲來,西洞的浮云翻滾著從中噴涌而出,連綿不絕,蔚為壯觀;當紅日西墜,一縷斜暉穿洞而過時,更另有一番風味。




仙姑洞

仙姑洞又名西洞,唐時稱“石室”,景色幽勝,為南雁著名風景點。這是一個天然的洞府,險峻的巨巖向前傾斜而出,像巨獅張開大口。再看東山處的觀音洞,也像一頭巨獅,正張牙舞爪,氣勢洶洶。兩洞隔溪對峙,形成“雙獅搶球”的局面——觀音洞如雄獅嘯天,銳不可擋;仙姑洞如雌獅蓄勢,以逸待勞;而溪邊的仙甑巖正如它倆所爭奪的繡球,玲瓏剔透。這也是這個景區——東西洞之名的由來。




梅雨瀑

集施嶺之水,從崖頂缺口處俯沖而下,撞擊在凹凸不平的巖壁上,被扯成千絲萬縷,噴珠濺雪。山雨過后,急流飛瀉,聲震峽谷、雨霽天晴,霓虹映日,絢麗多姿、涼風徐來,珠簾舒卷,煙霧彌漫。




東洞

開發于唐代末期,洞口有篆書橫額“東洞”,巖壁上有前人所刻“齊云”兩字。東洞頂端由三塊巨大懸巖組成:華表峰(石華表)、右角峰、仙冠峰。三峰底部都連綴在一起,共名日:化龍巖。左側石壁間有棣萼世輝樓,系宣統年間所建。




會文書院

宋代理學家陳經正、陳經邦兄弟讀書處,以文會友的地方。為學慕伊洛之學,經正、經邦與兄弟經德、經郛四人不遠千里,前往洛陽受業于理學家程顥、程頤。后學成歸來,在南雁建會文書院,設講席傳授洛學,自此開永嘉學派之先聲。朱熹曾慕名到此訪問、講學,還題寫了“會邱書院”四字?!扒瘛蓖ā扒稹?,意為會文書院是把孔子學說發揚光大的地方。到元朝時,會文書院逐漸破敗,直到光緒九年,順溪鄉紳陳少文帶頭捐田捐資并主持重修,因此善舉,陳少文被尊稱為“南雁主人”。




三臺道院

坐落于三臺峰下,三臺峰由三堵巖壁呈梯形層層壘成,開發于五代,宋時就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F今有七間二層仿古道院建筑物,飛檐斗拱,1984年4月由住持道姑陳光靜籌募經費興建,“菩薩心腸”的她歷盡艱辛共收養眾多孤殘兒,事跡感動四面八方。




玉女峰

又名玉女梳妝,在三臺道院通往觀音洞的幽谷中,形象逼真,引人遐想。




觀音洞

這是南雁最大的洞,透過竹林,時隱時現,風姿綽約,特別在白云悠悠或霧氣氤氳時,縹緲如蓬萊仙閣,令人神往。觀音洞始建于五代,歷代多次整修,均能注重保持原貌。它高21米,寬41米,洞內屋宇依巖而筑,從左到右,分別為二層、三層、二層。整個建筑從右到左依次增高,呈現出梯形,結構主次分明,十分緊湊。憑欄遠眺,怡心院、西洞、玉屏峰、碧溪等景觀盡收眼底,好像一幅天然畫屏。




一線天

兩爿巨巖巍然矗立,拔地千尺,據說是很久以前被巨雷劈開形成的。特別是中間有長長的一段陡峭臺階,宛如云梯,拾級而上,身畔涼風習習,似乎南天門也是可以攀登抵達的。





青青久久av北条麻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