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島· 司令部

發布日期:2016/6/1 9:01:58 來源: 發布者: 瀏覽次數:

  浙江省全境解放紀念碑

  矗立在南麂司令部附近“浙江省全境解放紀念碑”,是南麂保護區管理局在浙江省黨史辦的支持下,于2013年6月份為紀念浙江省最后解放地——南麂島而興建的。

  1949年4月21日,根據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大軍渡江后,第三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所部13個軍相繼進入浙江作戰,于5月3日解放浙江省會杭州。在此前后,浙江地方游擊武裝也全面出擊,在浙東、浙南地區共解放24座縣城。浙江大陸解放后,國民黨軍隊紛紛逃到沿海島嶼,企圖固守并伺機反攻大陸。駐浙江的人民解放軍從1949年7月到1955年2月,歷經數百次戰斗,解放了浙江沿海島嶼。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在浙江占據的最后一個島嶼--平陽縣南麂島。以此為標志,浙江全境獲得解放。南麂島也是目前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遲解放的一個地方。

  這個紀念碑設計形狀為“自由火炬”。碑身造型為一柄火炬,線條明確而又剛毅,整體造型凝重又雄偉挺拔,穩穩地坐落在大地之上。借用火炬為原型寓意為人們帶去光明與希冀。紀念碑由多塊幾何形狀的突出物組成,有針對性地指向南麂列島,那叢生的部分象征著島邊的礁石,傳達著經由解放、如今實現抱團發展的信息,整體挺拔向上造型,展現力爭上游的生命力,象征著人民追尋革命前輩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的信念。

  

美齡居

  美齡居由一座由大塊花崗巖壘砌、鋼筋水泥結構的碉堡式建筑,就是當年國民黨的殘余駐軍為迎接宋美齡來島時所臨時修筑的,又叫“美齡行宮”,現在我們稱為“南麂美齡居”。它背山面海,始建于1954年5月中旬,共有三間平房,約80平方米,前間是保衛室,中堂是會客室,頂棚有國民黨的黨徽,右邊是臥室,左邊為書房,屋后兩廂分別是衛生間和廚房,窗口安裝有防彈鋼絲網,屋頂有小樹雜草等掩蔽物,整座房子好像一座堅實牢固的碉堡。這里環境清幽,景色優美,面朝大沙澳,背靠獅山,十分隱蔽安全,如果有險情可隨時上船逃往臺灣,不受潮水漲落限制。

  為什么在這個偏僻的海島有為宋美齡修建的房屋呢?這就要追溯到1949年。浙江大陸解放后,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守沿海島嶼,妄圖固守頑抗。為了鞏固國民黨浙江沿海島嶼防線,鼓勵國民黨軍隊士氣,蔣氏家族人員先后到南麂、大陳等浙江沿海島嶼前線巡視、慰問和督戰。1954年5月,蔣介石乘坐臺灣海軍的旗艦“峨嵋號”從臺灣出發開始“北巡”,同行的有蔣經國、俞大維、劉廉一、美國顧問和一批親信高官。5月6日至5月8日,蔣介石一行在大陳島巡視。5月9日上午8時,蔣介石乘“峨嵋號”艦抵達南麂島之北海面,停泊于馬祖澳外,登馬祖澳視察,勘察修建飛機場址,蔣介石聽取南麂島防務情況匯報后,視察了南麂島游擊隊駐所與民居。巡視約兩小時后,蔣介石回到“峨嵋號”艦午膳,蔣經國和劉廉一繼續巡視。由于當時南麂島條件較差,全島找不到一間像樣的房子,當夜蔣介石一行在“峨嵋號”軍艦上宿夜。當時南麂守軍司令叫王生明,蔣家對他有知遇之恩,蔣介石一行上島時帶來訊息,宋美齡欲率“戰地慰問團”于下半年到大陳戰區慰問并準備上南麂島。王生明當時考慮到如宋夫人上島必須要有一個像樣的房子供其住宿, 1954年5月中旬,蔣介石一行離開南麂之后,即下令島上的國民黨駐軍修建了這座花崗巖、鋼筋水泥結構的碉堡式建筑。由于當時戰事日趨緊張,出于安全考慮,宋美齡最終未能成行。因此,美齡居是南麂島上的國民黨駐軍專門為宋美齡修建的寓所,但宋美齡并未真正住過。門前幾棵大樹就是美齡居落成時移栽的,當年的小苗現已長成參天大樹,逝者如斯,物是人非,只有它見證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南麂美齡居是當時南麂島上最好的建筑。國民黨南麂撤退時實施的“飛龍計劃”中有一個子計劃叫“爆破計劃”,就是對島上的所有軍事和部分民用設施實施爆破。也許是考慮到當時的條件下建造這座房子的不容易,也許是這座房子與宋美齡女士有關,“爆破計劃”中“南麂美齡居”并不在此之列,它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它也是當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在南麂島上保留下來的唯一的混鋼結構房子。

  近年來,南麂保護區管理局深入開展南麂海洋、海島文化研究,進一步加快資料收集的速度,在大陸和臺灣等地拜訪見證歷史的老人和昔日一批國民黨高官,從他們口中搶救史料。2013年6月,南麂保護區管理局委托臺灣影視公司在臺灣和大陸兩地拍攝了《解密 “飛龍計劃”》專題片;他們還在南麂的美齡居內創辦展覽館,展示1949年至1955年當年國民黨在浙東南沿海一帶活動這段歷史。原國民黨主席、現任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為“南麂美齡居”題字。


臺灣相思園

  1955年2月25日,國民黨當局撤離南麂島時,帶走了島上全部的1996名居民。經多方努力,2012年6月24日,南麂列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明曉攜有關人員赴臺灣島看望屏東縣高樹鄉南麂聯合新村的南麂鄉親們,臺灣屏東高樹鄉南麂聯合新村和南麂社區代表簽訂了兩岸同胞雙向締結友好互動的意向書,這是兩岸南麂人中斷57年后的第一次在臺灣見面,場面非常感人。

  海峽兩岸同胞本是同根、同源、同祖,有著割不斷的血緣親情。2013年臺灣基隆南麂鄉親和屏東南麂鄉親開始有組織地回南麂島探親,為深化兩岸南麂血肉同胞和南麂島鄉鄰鄉親的交流,以利于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觀光,南麂島保護區管理局專門設立了“臺灣相思園”,由回鄉探親的臺灣島南麂同胞及其后裔親手栽種臺灣相思樹,并在每棵樹上掛上認樹牌,記載有栽種人的姓名和栽種時間,原來住在南麂什么地方,現在住臺灣什么地方等等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以繼續栽種對應數量的臺灣相思樹。臺灣相思園的建立體現了兩岸南麂鄉親“血濃于水”割舍不斷的鄉情,也寄托著對臺灣早日回歸大陸的熱切期盼。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2013年5月11日,47名來自臺灣基隆的南麂鄉親踏上闊別58年的故土到南麂島尋根,臺灣相思園里迎來了第一批種樹人,他們在園內種植了27棵臺灣相思樹。他們培土,澆水,眾人淚流滿面,臺胞張冬花女士與兒子蔡國梁先生同植一棵樹,她那兒子是在臺灣出生的,她吩咐兒子以后要?;啬削鋶u看看這棵樹,她說,我們的根在這南麂島上。1928年出生的林秋香女士在南麂和臺灣都住了幾十年,她動情地說,“種上相思樹,從此更相思?!边@位老人的話語不是詩,卻比詩句更加意味深長。


臺灣相思樹

  南麂的臺灣相思樹,就是從臺灣引種來的。這里距臺灣的基隆港只有140海里,每到漁汛,臺灣和福建的漁船都在這一帶捕魚和停泊,解放以后,這里還是最早的臺灣漁輪停泊點。

  臺灣相思樹的樹名很好聽,稱謂之源有段哀艷的典故。戰國時,宋康王愛上舍人韓憑之妻何氏并奪之。韓憑殉情自刎,何氏跟著撞臺而亡,遺書與夫合葬??低跫蹬?,叫下人分開埋葬,兩冢相望。一夜之間,有兩棵樹生于兩個墳頭,不久又合抱在一起,根枝交錯,且有雄雌鴛鴦棲宿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嘆,就叫這樹為相思樹。臺灣恒春是臺灣相思樹的原產地,可它的稱謂典故卻出在中原,說明臺灣和大陸的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此樹屬含羞草科金合歡屬的常綠喬木,具有喜光、喜溫暖、不耐寒、耐瘠薄。聽漁民介紹,臺灣相思樹最可貴的特點是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如果海島上發生山火,燒掉了所有的樹,可第二年燒毀的臺灣相思樹照樣可以抽芽成長。即使它被臺風攔腰折斷,也能截腰生長,仍然富有生機。

  相思樹雖有好幾種,而臺灣卻只有一種,相同的品種在大陸僅浙南閩東環海峽和海島才有。同根同源,同葉同花,仿佛一種血濃于水和割舍不斷的融融親情。

  在南麂的山道上散步,如果正是相思樹開花的時候,你一定能聞到濃濃的香味。它的花是一串串地開,一朵朵花像一個個小絨球,花朵上布滿了黃色的花粉,不小心碰它一下,黃花粉會沾你一身。又細又長的葉子密匝匝地排列著,就像細葉的桉樹一樣。綠的葉,黃的花,黃綠相間,多情地望著人們,也望著海峽那邊相隔不遠的臺灣島。

  臺灣為南麂傳來了相思樹,而南麂在歷史上也為臺灣回歸祖國起到過跳板的作用。至今島上還留著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在南麂屯兵的操練場,水師駐地“國姓澳”,以及多處的摩崖石刻。清未溫州著名學者劉紹寬在登臨南麂后,看到這么多與臺灣和鄭氏有關的遺跡后發出了感嘆:“屯田置守今何在?蘆荻莆莆訪故營?!薄爸两窈0牧裘?,贏得人稱‘國姓公?!边@些舊跡現在已經慢慢地被歷史隱沒,可是臺灣相思樹卻一代又一代地在南麂島上生長,是歷史最好的物化和見證。


  貝藻王國展覽中心

  位于南麂司令部的貝藻王國展覽中心始建于1998年6月,其前身是于1995年建在白巖頭的保護區標本室,現已成為浙江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溫州市唯一的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6月,保護區管理局對展館重新進行了設計和裝修,展廳面積約120平方米,展出貝藻類180種400多件。展館以場景照片與文字相結合的展板、由南麂本地種類與各海區具有觀賞性的貝類,按門類、分展柜進行展示,力求讓參觀者了解相關海洋知識、提高對海洋的認識和海洋保護意識,達到寓教于樂、雅俗共賞的效果。隨著保護區事業的發展,目前一座建筑面積337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的保護區科教館正在興建之中。





青青久久av北条麻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