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之旅第八期丨4天3晚解鎖小城平陽(下)
發布日期:2018/8/1 13:59:20 來源: 發布者: 瀏覽次數:次
平陽游記(四)DAY2
平陽的南雁蕩山,是和溫州樂清的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同屬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69.27平方公里,一個景區,分為五大景點。
南雁蕩山的發現是早于北雁蕩山的,有多早呢?1200多年前,溫州人上山砍柴,就誤入了一個桃花源式的好去處,這里,就是南雁蕩山。
其實我們發現,很多人在游山玩水的時候,并不會深入地去追尋它的地理和歷史,也許只是偶然看到一張美圖,或一句古詩,甚至一句歌詞,就奔著去了。
去之前,也僅僅知道雁蕩山是火山噴發形成的一處美景,因南飛大雁棲于此而得名。此山壯美闊氣,分為東雁蕩、西雁蕩、北雁蕩、南雁蕩,以及中雁蕩等多個部分。
平陽境內的南雁蕩山,地勢起伏較緩,藍天如洗、碧水似璃、綠木若染。
通往南雁蕩山的路要么空中索道,要么水上竹筏,我們選擇上山漂流進,下山索道回。
最初擔心竹筏不穩,怕水打濕衣裳,卻沒想到一路平穩像平地一樣,游致淺灘,師傅會下水將竹筏穩穩拉過去。
在這藍天碧水之間,白云悠悠,很是愜意,忘了是在水上漂,意猶未盡就已到岸了。
站在岸上望向對面,可見一洞,遠遠依稀可辨出是“石天窗”,形狀像窗子,又像是象鼻子勾下來,和桂林的象鼻景致神似,所以此處也也稱為象鼻巖。
“開天窗、說涼話”,人在畫中悠。古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北雁南雁,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南雁蕩山的景致,都是鑲嵌在洞穴中的。
山下有民居,民風帶有原始的鄉野之感,拾級上山,一陣陣清涼的風撲面而來。
兩條裂縫,將一整塊大石頭分成了三個部分,形成一個似“磊”又似“品”的字形,所以這條路也就被叫做光明磊落、品德高尚之路了。
東南屏障,像一只雄鷹盤踞山峰之上??邕^這道屏障,才算真正進入南雁蕩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玉屏風,因為從遠處看,它就像一只精雕細琢的屏風一樣。這是古建筑園林專家在30年前來考察時取的名字。
東南屏障又叫“福門”,因為它的形狀又像一個倒掛的蝙蝠,寓意“福到”,也的確神奇,走在這里,腳下一上勁兒,憂愁煩惱全都忘了。
這兩塊石頭,高的一塊,像蟒蛇的頭部,低的那一塊,就像一只仰頭的小烏龜,這一景稱為“龜蛇會”。不過比這景色更神奇的是,當我繞到另一側看到蟒蛇的頭部,換了個角度又變成了一只青蛙和一只花瓶,組成了一個新的景致“金蟬望花”。
金蟬望花之處,是整個南雁蕩山唯一可以看到山水融合之大景的地方,觀音洞在對面遙遙相望。
南雁蕩山的山體由一片懸崖和峭壁夾持而成,中間剛好天然一條路,可以通往至高點。
高點是鑲嵌在山洞中的著名建筑——仙姑洞。
走到石階轉角處,一抬頭,又是一只烏龜,盤踞山上。據說在對面還有一只墨魚,這個景致叫做“烏龜對墨魚”,可是我沒有看出哪個是墨魚。
仙姑洞。這真的是個山洞,純天然形成,處于地勢險峻的山體上,背面就是絕壁。洞很深,卻又有亮光通明,洞內常年有山上的水不時滲出。
這里,流傳著一個女子為抗擊日寇而投崖自盡的悲情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下山的時候終于有了小賣部,吃塊西瓜歇歇腳,我們繼續趕路。
東洞開發于唐代末期,深100多米,涼爽深幽。這洞雖然深,兩邊的璧卻是十分玲瓏多姿,據說北宋時候有隱士隱居在這里。
上了臺階,就是會文書院。
會文書院是永嘉學派的陳經正和陳經邦兩兄弟讀書的地方,也是以文會友的地方,更是浙南重要的學術之地,被稱為“平陽傳統文化的縮影”。南宋大家朱熹也慕名而來過,將孔子學說在此發揚光大。
元代的時候,會文書院一時沒落,至清朝又重新修建。
出了會文書院,上了兩段臺階,這里可見一處經典的三座山峰組合景致。
最右邊的峰,如人形朝拜對面的仙姑洞,中間的峰形如蠟燭,最左邊的峰堅如龍角,合稱:華龍崖。
南雁蕩山游完大約用了三個小時,山中清幽涼爽,景致遠遠近近一層套著一層。那石頭更是一奇,同樣一塊,換一個方位看起來,所呈現的形態全然不同。
坐上簡單輕便的索道車,眼底收著的,是原汁原味的迷人景色。
對了,南雁蕩山,在去的時候一定要盡早,因為中午太陽一烤,就再也沒有興致觀景了。
我們從南雁蕩山下山后,剛好是中午,一行人開車前往附近的開心農場,吃午飯。
到了開心農場,所有人頓時沒有了吃飯的欲望,好漂亮的院子!
站在農場的院子里,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坳,山坳中的農居、林木、河流、土邱自成一片風景,極目遠眺,竟沒有盡頭。
在外面流連了一會兒,才進到大堂。大堂就像一處熱帶雨林,四處度是綠植、花草。
又是咔咔一頓拍照,才舍得進屋吃飯。
平陽游記(五)
這一天下午,我們要去游覽平陽的古建筑群?!肮派糜巍敝瞄_始了。
平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建筑群、“大屋”、老宅、舊址眾多,其實包括蘇步青故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青街,這個名字是一條街的名字,也是一個鄉的名字。
平陽青街已有1250年的歷史,在平陽縣城的西南方向。我們去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有著畬族味道的歷史文化村鎮。
鎮上有一條矴步橋,過了橋沿著窄路往街區深處走,又有一座廊橋,這對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事物。
睦源橋,青街的歷史建筑。這橋很短,遠遠看起,就像一間屋子,這“屋子”里供著神明,香火飄繞,又像是一座廟。
我們這一行主要來參觀這條街上的著名建筑——李氏大屋。
李氏大屋源自清代,在青街的老街上,位置靠南,是青街難得的保存完好的老宅院。
進到院子里先注意到的,是這門口的門神,是真正的清代遺物,自清代至今,依然可以辨別出一些鮮艷的顏色。
院子里的花窗,上面的雕花沒有一處是相同的,這一點和蘇州拙政園的花窗造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李氏大屋的院子里的柱子是個神奇的東西,由于在建造時,內部放了朱砂,所以在這個院子里,夏天不會被蚊蟲叮咬。
院子里目前依然住著人。雖然房子是舊屋,但雕梁畫棟之精細,依然可以看出建造屋子時,這是個很大的工程。
其實在平陽提起大屋,人們第一個要提到的,還得是平陽西部的順溪鎮上的另一處著名的古建筑群。
陳氏古建筑群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多達十棟,總建筑面積有一萬多平米,被稱為“浙南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館”。
由于時間所限,在陳氏祖屋中選擇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陳氏老四份的大屋參觀。
陳氏是一個大家族,每一個兒子都有一座大屋。我注意到,老四家的門口,立有兩對旗桿,在古代,大戶人家門口旗桿越多,說明他的地位越高。
進到院子里看到兩側一邊一道斑駁的花墻,占去了院子的挺大一部分面積。
這是因為,老四家里還有兩個兒子,在清代的時候,兩兄弟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相互請安,后老四為了避免禮儀繁瑣,就在院子里建了這兩道花墻,從此各自安寧。
老四家的院子之所以是人們最多參觀的,除了它保留最為完整這個原因以外,還有個原因就是這個院子里有一個陳氏家族建于1902年的女子高等學堂,方便了十里八鄉的女子讀書識字。
女子學堂里的窗戶上,至今鑲嵌著兩塊源自清朝的玻璃,和后來補上的那些現代玻璃自然地融為一體,竟也毫無違和感。
房頂上“造小人兒”,濃濃的閔風。
離開順溪,前往堂基村。這個村子的位置在陳氏祖屋所在的順溪鎮旁邊,是平陽乃至溫州、閩北的新人們拍婚紗照的取景地。
村子很干凈,一條馬路沿著順溪水環抱另一側的村屋,溪水從村口潺潺流向村內,聚集成一汪安靜的碧潭。
堂基村除了是一個著名的取景地,還是一個生態旅游村,這里有民宿、美食,還有畬族民俗文化的展示,適合朋友家人周末小聚于此。
既然人在順溪,干脆就去順溪景區看看吧。問了一下,整個景區游下來只要40分鐘左右,時間來得及。
順溪景區,是一個游山玩水的景區,一條臺階小路延伸上山,途中伴著悠長的溪水。這里植被茂盛,天藍如洗,也是一個取景拍照的好地方。
山下的潭水在不同的光線下泛著五彩的顏色,據說是有靈氣的呢。
這里的雙指峰是一處奇景。介紹里說,它的形狀就像是兩根手指,可是在我看來,它像是一對相依相靠的戀人,并排而立,難舍難分。
一次游下來,真的只要40分鐘,雖然景區不大,但這里人也不多,適合小憩,更適合戀人同游。
游到這里,人已經感覺到了疲憊,太陽還在當空,想著時間寶貴,還是馬不停蹄地去往了下一站。
只是沒有想到,下面對的這一站,居然成了當日旅行的巨大驚喜。
水口村在平陽縣城的西北角,面積不太大,7.8平方公里,但我們一下車,每一個人都被這里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
嶄新的柏油路,雪白的屋墻,裊裊的炊煙,田里勞作的老人——這一切,就像是一幅純天然的田園畫卷。
這座橋,建于1978年,是水口村未通路之前的記憶,現在也作為文物加以保護了。
百水臺,是村主任自己設計的,水口村的一處標志,陽光一照,五彩繽紛,鏡頭捕捉過去,閃著奪目的光澤。
這里的河水是天然的游泳池,水溫常年25度左右,水位線保持在一米三左右,池水清澈,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
下游的水面上飄著一排小木船,既是船,又是餐桌,當人們漂在水面上吃飯,搖著竹竿,這船可以漂到任何一個地方。
驚奇地聽說,水口村在2013年之前,是一個以養豬為主的村子,“行人路過都要捂著鼻子,汽車開過,都不敢搖下窗子”,老祖宗留下的綠水青山,破壞掉了,金山銀山就沒了。
從2015年起,水口村開始進行環境整治,才有了今天的如畫風景。
現在的水口村,村子里有保潔員、有巡邏員,有專人服務于游客。隨時保持警惕,再也不能破壞自己美麗的家園。
整個村子四面環山,山青水綠,被稱為“平陽的香格里拉”,非常非常漂亮。
離開水口村真的是戀戀不舍,可惜我們的住處沒有安排在這里。天色已晚,摸著黑到達住處,來不及環顧四周,便沉沉睡去。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早起,我們眼前,是驚掉下巴的景象……
平陽游記(六)DAY3
我們前一晚所住的客棧,叫“海棲一號”。
早上站在天臺上,落地窗簾一拉開,下巴就掉了——眼前一片茫茫的大海無邊無際,遠處的南麂列島盡收眼底。
海棲一號的院子,就像一個迷你的歐式城堡.
這城堡里的花花草草,還有那建在樹上的房子,都是童年記憶中,童話世界里的樣子。
泡在院子里的游泳池里,拈一杯紅酒在手,年輕時夢想中的小資生活,在鄰家老阿姨初長成的人生階段,算是實實在在地享受上了。
在客棧的不遠處,有一片小小的海灘,西灣“金沙灘”。
金沙灘的一大特色,就是“登高望?!?,海邊一排排的鋼架,支起了一座一座“海上餐廳”。盛夏可乘涼、秋冬可擋風,可聚會、可燒烤,也算是一處海邊的獨特的設計。
這里的海風清涼,游人卻是比較稀少,時有幾個小朋友和小伙伴一起與海浪追逐嬉鬧,還有內向的小女孩子,望著遠方的海岸線,靜靜地思考。
只是我們已經買好了下一站的票,沒有辦法在此多呆,中午11點,我們便離開了。
平陽的“藍色旅游”,開始了。
大海啊大海,告別金沙灘,還有另一片?!诵兄匾囊徽荆耗削淞袓u。
南麂列島,是平陽最后一處被解放的地方,是《中國地理雜志》評選出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最美麗的十大海島”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網絡的海島。這里的地理環境獨特,貝類和藻類生物種類非常豐富,號稱“貝藻王國”、“碧海仙山”。
因為南麂島的海水非常藍,所以它又被稱為“中國的馬爾代夫”。島上有一處著名的景點,三盤尾景區。夏天,是平陽南麂列島旅游的旺季。
上面這些,都是在我去之前了解到的。而其實去南麂島,首先要過的一道關,就是坐船。
說是船,其實它是游艇,即便是坐游艇額速度,也要一個多小時才可以到達海中間的那片小島上。
游艇,聽起來高大上的一個存在,腦海中各種幻想、各種美妙。比基尼、游泳圈、藍天、白云、撒個歡……
可是不真正坐一次,是感受不到那種“酸爽”的。這些年走南闖北,卻是從來沒有坐過游艇,因為小時候有過暈船的經歷,從此避之不及。但也知道,這一次南麂島,那是繞不開的了。盡管這幾年已經鍛煉得不暈車了,對這船,還是心有余悸。
游艇一啟動,一群小朋友歡天喜地地放聲高叫起來。游艇速度很快,比普通的船可快多了,浪高時可以被推起來5-6米,那個晃的程度,不亞于游樂場里的游樂設施。試想一下,在海盜船上晃一個小時,那是啥感覺?
結果就是,游艇開出15分鐘后,所有的孩子鴉雀無聲;半個小時后,這一船的人,個個都像是霜打的茄子,再也叫不出來了。游艇靠岸后,半船的人都吐了。
拖著行李走上碼頭,直到看到像被藍色顏料染過的海水,心情才好了起來。南麂島,真的是一個度假海島的樣子。
島上的海風輕柔,裙裾飄揚起來剛剛好;所有的店鋪都是整整齊齊的,客棧也各有各的味道;海水里永遠都泡著拍照的人,他們形態各異,開懷大笑;海邊的保安極其嚴厲,隨時隨地監督著調皮的年輕人,防止他們拍著拍著,就走入了不可以觸及的海域……
大沙岙的海水,真的好藍。湛藍的大海拖著蔚藍的天空,卷起銀白色的海浪打向金黃的海灘。除了用顏色來渲染這句子,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眼前的景象。
這里的顏色,都是我們平日里在鋼筋水泥間觸及不到的。
海灘五點半準時清場,太陽就要下山,早就準備好要拍日落的我們,長槍短炮奔向小碼頭,捕捉到了驚為天人的海島落日??磮D吧,語言太單薄。
當海面漲潮,一片沉寂,不久就升起一輪血紅的明月。這邊館子里的海鮮有點點貴,但我們還是決定開懷暢飲幾杯。
曬一下我們在漁家民宿訂的一桌美餐。最后結賬算出來人均100出頭,其實還好。
相機咔咔整了一天,給干沒電了。結果就是到了晚上吃大餐的時候,這么海的鮮,這么鮮的海,居然都只能用手機拍。
住在大海邊的房子里,窗外是低矮的草叢和濕潤的石子路,時有蟋蟀的聲聲嘶鳴,伴著低沉的蛙語。月亮圓成一個十五,紅撲撲地秀了一波鏡頭,就鉆進云里睡覺去了。
說來也怪,紫外線過敏的我平生最怕大海,且從不喜食肉和海鮮,結果今兒個這一天的海景、這一桌子的海物,這悠長的海邊夜晚,竟成了此行最難忘最開心的一天。
明天,是平陽此行最后一天,要起早拍日出,所以,晚安,南麂島。
DAY4
三盤尾景區,在南麂島坐島內的環島公交車就可以到達.
這個公交車隨叫隨停,非常方便。車程并不太長,但這個景區,真的很有必要去一次。因為,三盤尾真的和畫冊上看到的一模一樣!
在進門不遠處,顯示看到海邊石頭窩窩里的一些被磨得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狀的鵝卵石,石頭的顏色因海水千百年來沖上岸的海藻種類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色澤。
這條船,是南麂島的第一艘交通船。明末清初,一個鰲江人駕駛這艘船發現了這個無人的小島,從此,這島上的人口從一個人慢慢發展成幾十個捕魚的人、幾千個居住的人,到民國時候,島上已經有了一萬多人。后來幾經變遷,時至今日,南麂島鎮常住人口只余1900多人,是整個溫州人口最少的一個鎮。
現在留在島上的人,大多靠捕魚為生,在他們捕魚的淡季,也恰好是島上旅游的旺季,所以在這個季節,島上的原住民也會做做導游、做做小生意來補貼家用。
南麂島之
南麂島之所以是這個“麂”,是因為這個島的形狀,像一只奔跑的梅花鹿。這里的貝殼有400多種,海藻有170多種,是一個“海上神農架”,受到國家的保護。
海上的石頭,都是純天然形成,不同的角度看過去,呈現不同的狀態,有著讓人浮想聯翩的故事,也是南麂島上一處又一處的特別景致。
這一處景點是南麂列島的一張“名片”,叫“猴子拜觀音”,而從海上看過來,又像“唐僧四人去取經”。
游覽南麂島的最佳路線,是不走回頭路的,一邊進,另一邊出。
早上五點的海島,天空還沒有完全亮起來。浮云淺淺、海波粼粼,太陽像一只早餐盤子里的煎蛋,藏在云彩的后面。
走上這一百多級臺階的路,南麂島的美景,正一點一點地鋪展開來。
海蛙上岸。在這一片石頭中,你能找到那只正在爬上岸的青蛙嗎?
熊貓聽潮。國寶的專注。
看,不遠處的海島,就像一只大鯊魚。
試劍石。被利刃劈成幾段的巨石,惟妙惟肖。
長壽龜和他的孩子(蛋)??蓯劭蓯?。
老人祈海。這個可能比較難辨別,老人背對著我們,向天空和大海祈福,保佑海島、保佑人民、保佑國家平安。
小兔幾。胖胖的兔子,嘻嘻。
遠處的這一片島嶼,看起來就像一只巨大的潛水艇,島上的人叫它“潛水艇島”。
到了這條戰壕處,就接近整個南麂島的最高點了。
天然壁畫。這壁畫就厲害了,兩塊巨石紋理嶙峋,呈現不同的圖案,像雕刻、像壁虎,又像國畫山水。身臨其境,看得我連連叫絕,真的是神來之筆。
飛來石。
站在制高點百景亭,俯瞰這片天然草坪,這里是整個島自拍、合影最好看的地方。
據島上的人說,這草坪并沒有經歷過人工改造。這片草地,無論風吹雨打,這片草長也長不高,枯也枯不掉,春天的時候還會長出一朵一朵的小黃花。
繞過亭子,就是下島的路,這段路沒有護欄,記得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骷髏石。特別像有沒有。
親嘴石。
這個神奇的物種叫做兩面針,就是我們小時候用的牙膏兩面針本針。兩面針我還是第一次見,原來兩面針的名字是這么來的呀,真的是兩面都有針哇。
這一側的海水驚濤洶涌,海浪打著岸邊的怪石,留下很多坑坑點點。那怪石也是嶙峋多狀,和入島的那條路是全然的兩種風貌。
離開南麂島的游艇,幾乎沒有人暈船,也許人們是吸取來時的經驗提前做了準備,也許是船長開得平穩。
下了船,在碼頭,看到迎面而來的喜笑顏開去乘坐游艇上島的人們,心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同情,哈哈。也只能默默地祝福,希望他們的胃一路安好。
后記
在平陽,沒有什么比每天早上就著咸鴨蛋和小米粥吃一碗炒粉干來得更幸福的事了。如果有,那就是每天中午也吃一碗炒粉干。如果還有,那就是每天晚上也吃一碗。在平陽,最美好的遇見,就是炒hun干。
離開前,最舍不得的就是這里的炒粉干、蒸南瓜、炒年糕、花生芽、麻薯圓子、蝦仁兒翡翠湯、小溪里的魚、長胡子的蝦,以及……像芹菜那么細的藕……
以上圖片排名分先后,按照個人喜好程度排。
兩浙咽喉,八閩唇齒,大小嶼諸山,皆為沃壤。
平陽,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