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之旅第七期丨4天3晚解鎖小城平陽(上)

發布日期:2018/8/2 10:54:20 來源: 發布者: 瀏覽次數:


  有小伙伴問我:

  你這個旅行怎么也沒個規律呀,

  一會兒東北一會兒南方的。

  大紅姐姐因工作所授,一直走南闖北,步履不停。

  這行走江湖間,時辰緊迫者有、地點跳躍者眾,

  車馬勞頓早已成為日常,

  卻也因此才有機會馬不停蹄地“開發”了那些不太為人所了解的旅行新鮮地。

  這一次在平陽,也一樣。


  這是平陽的天空和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園,你喜歡嗎?


  平陽,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個縣城,嗯,很大的縣城。平陽原本是浙江省第二大縣,整個溫州市的人口有三分之一都聚集在這里,在1981年的時候,分出去了一部分鄉鎮,另建了蒼南縣。


  平陽最著名的,一是那片美麗的南麂島,二是,雁蕩山的一部分也屬于這里管轄,再隔著一條江,對面就是北雁蕩山。平陽,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平陽縣的歷史已逾1700年,自古以來積淀深厚、文風繁盛,所以出了很多歷史名人。

  平陽之旅,就從“文化”這一部分開始。


  平陽游記一(DAY1)

到平陽的第一天已過中午,雁蕩山和南麂島都來不及了,查閱了一下平陽的旅游資料,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名字:蘇步青。

原來,“數學之王”蘇步青,是平陽人!想著反正下午也沒事兒,就去蘇步青故居看看吧。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到一個新城市,一會去平民生活的地方看看這個城市真實的生活的一面,二就是會去博物館、古鎮、老街和故居,尋一抹當地的前世今生。

  而蘇步青故居,無疑是平陽最值得一看的老宅。


  蘇步青,平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他的學生里,有幾十人是國內高校的系主任,更有8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就有第一位女數學家胡和生。

  而胡和生的丈夫谷超豪,也是一名院士,也是蘇步青的學生。

  夫妻院士,一段佳話,也是蘇老的驕傲。


  蘇步青故居,是一個“文化旅游區”——這里是一個區,而不僅僅是一間屋,或一個館。當我了解了這一點,原本抱著看風景學學知識的想法來的我,才真正對平陽這個地方引起重視。

  慚愧。文化是根基,平陽縣對蘇步青的重視,讓人頓生好感。


  一條安安靜靜的老巷、幾片郁郁蔥蔥的田埂,這里就是蘇步青的住處。


  進到院子里,只有一座清末的老屋,質樸、安靜;

  扭頭再看院門口,一條窄路曲徑通幽,連接的卻是一條古老的石板橋;

  路邊草木自然生長、整整齊齊,附近似不見農戶,卻有公雞鳴叫聲陡然入耳,仿佛這院子里,一直有著居住的人一樣。


  這是名人輩出的騰蛟鎮,帶溪鄉,這里出過南宋的愛國詩人、太平天國的著名將領、近代的棋王,還有就是數學家蘇步青和蘇步青的哥哥,化學家蘇步皋。

  而蘇步青故居所在的村,叫騰帶村,村子就在青芝山下,這個村姓蘇的特別多,姓蘇的人數學又特別好……


  蘇步青的家,是一個典型的浙南農村的村居,四面圍墻,獨門獨院的平房。房子建于晚清,原本是五間開,后來他的哥哥改建為七間開。這個房子和普通的民居又有所區別。


  普通的民居都是正門面對大門,而蘇步青家的房子,則是正門側對大門,面對的呢,是遠處一座山,山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而蘇步青家的涼亭,不設廊椅,也是為了迎接八方來客的意思。

  村里的人都說,這是一個風水寶地,于是蘇步青家的院子里的水井,也被人們叫成了“聰明井”。

  院子里的一棵老樹,藤蔓倒垂、縱橫交錯,這是伴隨蘇步青長大的一棵樹,也是蘇步青和蘇步皋小時候玩耍嬉戲的一網藤,后來這村子里就有了一首歌謠:“這棵樹搖搖它,不是數學家,就是化學家”。


  也就在這小小的院子里,還有兩棵樹,一棵40多歲的枇杷樹,一棵20多歲的榕樹,數十年來它們緊密相擁,已難分彼此,村子里的人稱這個奇觀為:“榕抱琵琶”。

  距離蘇步青故居不遠處,就是蘇步青勵志教育館,這里紀念著蘇步青偉大的一生。

  據說,這個館是浙江省唯一一個名字里帶有“勵志”二字的紀念館。

  讓人意外的是,整個場館的設計很有現代味道,又不失嚴謹。


  它的形狀,外面看就像一套數學課用具的組合,而一進到里面,各種數學符號就會透過鏤空頂投下的斑駁倒影灑在身上和地上,一時間有一種時空交錯間在逛藝術館的感覺。


  數學,是一種別具匠心的藝術——哈爾莫斯。

  1902年,蘇步青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放牛人家,是這個家里最小的兒子?!疤K步青”這個名字也寄托著父母“平步青云”的厚望。

  雖然出身寒微,可蘇步青的父母并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他們省吃儉用供這個小兒子讀書、學習,蘇步青就是在牛背上看著書度過了他普通的童年生涯。


  在蘇步青進入縣城做插班生的初期,由于語言不通,成績非常差,后無奈轉回了水頭一小,這時候,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恩師出現了。

  這位老師姓陳。陳老師對蘇步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從一個“差生”,一點一點進步為一個好學生。也正是因為陳老師的不放棄,成就了蘇步青從一個窮學生走向數學家的第一步。


  蘇步青后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浙江省的中學,他的數學老師楊老師的課程引人入勝,激發了少年的蘇步青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而楊老師也發現了蘇步青在數學方面的過人之處,便對他說:如果你以后想要求學,可以告訴我,我資助你。從此,蘇步青正式走上了前往“數學王國”的征程。

  1919年,蘇步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老師的捐助下,他踏上了國外的求學之路。


  在日本求學時,蘇步青經歷了日本的大地震,條件所限,學校給他手書了一張畢業證。畢業后的蘇步青,婉拒了數家優秀的大學的邀請,因為他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回家鄉的浙江大學,打造出國內一流的數學系。


  如今的浙大數學系歷史悠久而輝煌,現代數學的發展中大放異彩,也是那時蘇步青和數學家陳建功先生打下的基礎。

  那時,劍橋的生物化學教授代表考察團到浙大考察,之后感嘆地說:浙大的學術氣氛,“可以媲美劍橋牛津大學”。


  1952年,蘇步青到了上海復旦大學,之后擔任校長,在這里,他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稿,并繼續深造、研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數學獎項和學術成就,并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的人才。


  蘇步青不僅是著名的數學家,還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在研究學術的同時,還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作,被譽為“數學家中的詩人、詩人中的數學家”。蘇步青的作品中,除了《微分幾何學》、《射影曲線概論》這類出色的學術成果,還出版過《數與詩的交融》這類文學作品,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小時候在牛背上讀過的那些古典詩集……


  關于蘇步青,我在蘇步青故居里就了解了這么多,而這位“數學界的巨星”的勵志故事,值得在每一個假期或周末,展示給來這里參觀的小朋友,激勵起不甘平凡的大朋友們。

  在這一片文化園區里,還有幾個很值得一逛的地方。


  棋王碑林。一到這里,就被這一個又一個的巨大棋盤所吸引。這里的落成,是為了紀念那位愛國象棋家謝俠遜。

  謝俠遜,名謝宣,平陽人,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歲象棋大師,“俠遜”是他的字。他不僅是以為象棋大師,更是一位愛國人士,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半生的精力。


  謝俠遜小的時候,家里很窮,但他在10多歲的時候,縣里的棋手就都已是他的手下敗將。成年后,為抒發愛國情懷,他數次將國恥布入殘局,并將這份情懷帶入自己豐厚的著作中。

  更為神奇的是,這位自小輟學的中國象棋大家,在國際象棋上也頗有造詣。在民國時期的新加坡,他曾戰勝了英國來的國際象棋冠軍,舉世轟然。


  抗日戰爭時期,50多歲的謝俠遜主動請纓出國募捐,并宣傳抗日救國“雖勝一兵一卒,亦必抗戰到底,必得勝利而后已”。

  謝俠遜有很多殘局的著作,這些著作后被譯成英文,第一次向世界用書籍的形式展示了中國象棋。

  在他為《象棋殘局》專欄寫稿的時候,周恩來先生也曾登門與其對弈,期間聊起在群眾中推廣文藝體育、發展象棋運動一說,三盤皆下成和局,傳為一段佳話。


  而謝俠遜,因在抗戰時期冒著生命危險去南洋宣傳抗戰的壯舉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他出任南洋巡回大使歷時兩年,動員了三千華僑回國服務,募捐了五千多大洋。棋王碑林,如今收藏著政界、名流、各領域的大家為謝俠遜題詞的60塊碑。


  新中國成立后,百歲老人謝俠遜成為我國最為高齡的棋書作者。


  在旁邊的霽山園里,紀念的是另外一位大家的愛國熱忱。

  林景熙,號霽山,在這座園林里,有他的石像和他的墓。

  這位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所處的時期,正是關乎民族興衰存亡的重要歷史階段。他同情苦難的民眾,又眷戀著祖國的河山,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尊嚴,在這位詩人的筆下,化作簡練而有力的語言。

  因不滿南宋時歷代帝王的陵墓被破壞,林景熙憤然與同鄉人共同拯救拋棄于荒山野嶺中的骸骨,并由此寫下悲涼雄壯的詩章,永世流傳。

  林景熙的后半生幾近歸隱,在平陽,他清心寡欲、食草飲瓢,一心教授生徒之余,他將愛國之情寄予江山和人文融匯一體的詩句中,便是著名的詩集《白石樵唱》。

  在不久之后,旁邊還會建成一個數學公園,它將是母親全國唯一一個數學主題的公園。這里會以奇妙的數學謎題為布局,演繹數個小園子景觀,把數學知識變成既抽象理智、又生動有趣的景觀符號。

  下次來的時候,這里一定會是不一樣的另一番新氣象了。


  平陽,百歲老人很多。在平陽的第一天,路遇一鬢發花白的老者陪孩童嬉戲。他告訴我們說:平陽可不只是有蘇步青,西邊的紅色旅游區一定要去看看,“那里很不一樣!你們不會失望的!”

  離開蘇步青文化旅游區,天色未晚,步履不停,慕名前往平陽紅色旅游區。


  平陽游記(二)

  平陽的旅游很有意思,分為“四色”,紅色、綠色、藍色和古色,外加一色還在打造,是夜色?!凹t色旅游“的大幕,我們正在揭開,其余的顏色,且看后面的游記。


  中共浙江省一大紀念園,是為了紀念中共浙江省一大在平陽的鳳臥鎮勝利召開,是浙江省新民主主義時期召開的唯一一次黨代表大會。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數年來,一直平陽的無上光榮。


  這么重要的會議,為什么要選擇在平陽開?

  你看這個地區,它四面環山,車程繞山,時覺隱蔽,可以對外封鎖消息,又能很好地掌握敵情,地理位置絕佳,大有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的妙不可言。


  來此一處,連兵法順帶都學一次,這才是真正的“攻略”啊!

  這里,是浙江省“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雖然地勢偏僻,但是平陽的城鄉巴士可以直達。


  坦白講,一聽說“課堂”倆字,就有點犯困了,不做學生好多年,最怕的就是“上課”。以為這是一段枯燥的歷史,可我們的車一開上這條路,我就震驚了。


  這是一條真真正正的“紅色道路”。這條路上山的路,滿滿都是紅色,從上空看下去,像一條紅色的帶子,更有一種“血染的風采”的震撼。


  路邊的提示牌告訴我,這里還是一條徒步健身步道。

  沒來這里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紅色路線會如此震撼,也從沒想到過,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居然可以設計得如此好看。


  這里和我們想象中的“說教”景區完全不同。這里沒有枯燥的歷史,只有一段段震撼心靈的故事,和精心、走心的大色塊的布置。這里的綠,連成片,襯得期間星星點點的紅色,更為鮮艷。


  中共浙江一大代表大會會址,其實是當地村民的一戶普通的房子。

  為了保證會議安全召開,為了應對突發狀況,也為了防止敵軍包圍,當時做了很多安保工作,甚至啟用了暗門。

  而這么大規模的一次會議,最終在敵軍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最終就這么順利地召開了,成為浙江省安保史上一次成功的范例。

  出席大會的12個代表,向著冠軍山,歷時四個多月到達,他們的雕像從此立在紀念館最醒目的地方。

  這個館不大,卻可以細細地覽盡平陽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車子開過一個叫“鳳林村”的地方,這是浙江的“第一紅村”,這個村子在當年,家家戶戶都住過紅軍。當時,有幾百個紅軍將士駐扎在這個村,所以沒錯——是家家戶戶,每家每戶都住過紅軍戰士。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園,是為了紀念1934年,年僅27歲的粟裕率領部隊進入浙江,在此地進行了3年多艱苦的游擊戰、1938年,集結完畢的粟裕部隊,揮師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跡。

  挺進師的將士們,都曾經住進過鳳林村。所以這里的村民,思想覺悟相當高,組織紀律性很強,自發地維護著這一支和平而又偉大的隊伍。


  在這里聽到一件好玩的事情:當時這里的百姓是聽不懂戰士們的江西話的,而溫州話作為地球上最難懂的方言之一,戰士們和老鄉溝通起來更是云里霧里,所以村子里至今還流傳著很多有意思的趣事。

  當時的領導跟戰士們說:我們想要建立革命根據地,除了要靠武器,還要靠語言啊!武器用來打敵人,語言是用來宣傳政策。


  于是戰士們開始集體學習溫州話,隨時帶著小本子,很認真地在漢字下面注上溫州話的音標,那場景想想還覺得蠻可愛的。這些可愛又認真的戰士們從此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也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鳳林村的一些革命人士中,有一位叫鄭海嘯的同志,他的妻子、弟弟、女兒都是為了革命事業所犧牲,敵人燒了他家的祖屋,甚至挖了祖墳。而這一門三烈士,為了心中和平而光明的新生活,痛在心中,依然前赴后繼。當地的村民都稱呼他為老海同志。


  綠油油的莊稼地,簡樸的村莊里到處都是紅色歷史的彩繪,響應著村莊上空飄揚的紅旗。如果不來這里參觀,永遠無法想象,更加難以體會到,當年革命先驅為了中國的美好明天,都經歷了怎樣的磨礪。

  這里的地板是花崗巖和大理石鋪成,盛暑時節還有吸熱的功效。一條紅旗觀光通道,旁邊是壯觀震撼的紅旗墻,象征我黨屹立不倒。

  整個通道一字排開,共有14大段,每段12級代表一年,和紅旗墻一起展開就是一幅浙南革命的輝煌業績宏圖。

  198根石柱,展開一面飄動的紅旗,前方坑坑洼洼的石頭路,代表革命的道路充滿坎坷、艱辛和曲折,直通革命勝利的道路。

  通向紀念碑的臺階一共3大段,每一段38級,直接通向18米高的主碑,寓意1938年3月18日,這個日子就是粟裕將軍從平陽山門鎮出發北上抗日的日期。主碑在廣場的中后部,坐北朝南,背面是整個山門,一條古道14公里,一直通向省一大陳列館。

  浙南的游擊戰爭開展了3年之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得以順利形成。浙江的這一后方革命根據地,有力地保證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順利進行。

  全國紅色經典景區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這條紅色旅游線路,在2005年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的名目單中。平陽的這條線路,叫做:上海-嘉興-平陽線。

  浙西南這塊革命根據地,在新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筆跡。


  平陽游記(三)

  從平陽紅色旅游區回去的路上,聽到同伴說了一句:晚上去吃農家小院。

  哦,好吧,小院就小院吧。走了一下午的路,吃什么已經不重要了。

  一下車,哇塞,好……大的小院啊!


  這個小院從外面看,不像飯店,倒像一個景點。推門見山,身披云霞。

  所有的包間都在兩側,大廳里沒有一張桌子,忍著餓,進到大廳里看了一眼……

  哇,這廳里居然藏著很多寶貝。

  靠墻的博古架上擺滿了店主收藏的各種石頭;吧臺雜亂,不過,上面的擺件在告訴人們,老板是個熱愛生活的人;酒是裝在壇子里,蔬菜是裝進盆子里;還有兩頂轎子,很是新鮮;雕梁畫棟、水榭綠掩,醉于意境、忘了吃飯。

  飯就是農家菜,味道很家常,吃得很過癮,分量超級大,價格又便宜。

  吃完了一出門,天光挽落日,紫霞撲漫天……

  當晚入住南雁飯店。飯店就在景區里面。


  記得那天,天色稍暗,我們的車從平陽雁蕩村開過,昏昏欲睡間,無意望了一眼車窗外,頓時一身冷汗。

  遠處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卻似,一人形俯臥天地之間。只見那人,夾肩抱頭、腰身凸翹有致。一時驚住,恍惚似入靈性之境。遂問身邊的當地人:我滴媽呀那是個啥?答曰:此處絕勝名跡甚多,往來日伴,見怪不怪……第二天早上尋昨夜方向望去,再也未能覓得那人,只知這山,叫雁蕩山。但這山,是少不得一逛了。


  也就在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開始這段“綠色旅游”,南雁蕩山。開始之前,要秀一張當天的早飯。


  早飯中,有一道平陽著名的小吃:炒粉干。

  雖然是炒的,且材料也大都只是雞蛋、圓白菜和米粉干這種簡單又普通的東西,但它做起來卻是一點也不普通,更不簡單。

  這個粉干做的時候,是沒有用水泡開的,直接下鍋用油炒,炒到半熟,再放入其他材料。吃起來卻不油膩,軟軟的還帶點嚼勁。

  粉干炒好后,不糊、不坨,根根分明,口感像面,卻又帶著點粉絲的味道,在溫州,這道美食是當地人民的早餐、主食,還是夜宵。

  其實炒粉干是整個溫州地區著名的小吃,在溫州的小吃街上,幾乎每家每戶都能吃到這種食物,而其中平陽的炒粉干,是最好吃的。

  出門前,拍了幾張南雁飯店的照片,前一夜沒有留意,這酒店內竟有一條長廊,艷陽下廊院爬滿綠色,江南姿色,甚是寫意。


大家是不是還看得意猶未盡呢?

精彩都在后頭呢

4天3晚解鎖小城平陽(下)


青青久久av北条麻妃